黄岩蜜橘始于三国,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700多年栽培历史。台州黄岩是中外闻名的橘乡,是世界宽皮柑橘的始祖地。其独特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造就了黄岩蜜橘“皮薄而味甘,食不留渣,甘逾萍实”的独特风味,故素有“果实天下第一”的美名。唐代时,黄岩蜜橘已被列为朝廷贡品,每年进贡二三万颗。
曾经的“黄岩蜜橘甲天下”,如今却频频遭遇严重滞销,橘农深陷卖橘难的困境。近几年来,蜜橘虽然数量上大丰收,但大丰收并没有带来大增收,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与忧伤:价格大跌,只有往年的零头;不仅大跌,还几乎滞销,个别生产大村甚至一个都没有卖出去,全靠社会各界的援助才得以走出卖难的困境;在亏损的情况下,橘农还要为给烂橘找倾倒的地方发愁……
橘农为何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首先,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或个体都是市场主体,关键是把准市场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性,所以生产也须不断调整。黄岩蜜橘曾经也是畅销货,但由于品种一直没有改良,目前在外观品质、果型色泽、果实甜度等方面,没有迎合市场的消费需求,基本上已经处于被市场“半淘汰”状态。专家建议,对蜜橘进行嫁接从而达到品种改良的目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岩区就开始对柑橘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逐步缩减蜜橘栽培面积。200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名果振兴计划”,编制了《黄岩蜜橘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岩蜜橘(名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即名果工程),全力发展本地早蜜橘和早熟温州蜜柑。但还是有不少农户不愿改变,宁愿让橘树自生自灭。究其原因是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且嫁接的过渡期大约3年,其间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一些橘农朋友只懂“农”、不懂“业”的状态,进一步导致了蜜橘的尴尬境地。随着全国柑橘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供大于求,销售形势日益严峻。这边蜜橘0.4元/公斤卖不出去,而同样是头陀镇,圣嘉业农业观光园的早熟无核橘去年卖到2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亩产超6000元。
其次,组织化程度不够。成立行业协会或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为会员提供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品相把关和市场销量等服务。而该地橘农技术凭经验,缺乏指导;销售也凭经验,往年上市后,就会有不少的商贩上门收购,到春节前基本上卖光,剩下有多余才剥皮处理。而且春节过后,蜜橘基本填补了本地早等品种退市带来的市场缺口,且口感也会达到最佳状态(有些蜜橘存储一段时间后,会有淡淡的酒酿味)。但近几年,光鲜亮丽的好橘,由于滞销,也都做了剥皮处理。且蜜橘大多是以散户种植为主,种植面积不大,缺乏统一标准和稳定的市场,成熟后橘农也不会主动找销路、开拓市场,只是坐等批发商上门收购,处于被动地位。近几年,全国各地橘子产量普遍较好,市场消化能力有限,而蜜橘本身市场地位相对偏低,从而使蜜橘的销售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再其次,品牌化程度不够。同在台州市,涌泉蜜橘的异军突起,就是因为牢牢抓住了品牌这一核心理念。临海市为实现柑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创名牌、树特色”为中心,一边从日本、韩国引进修剪、栽培和橘果机械分选技术;一边大力开展柑橘名牌工程建设,建立了万亩柑橘优质果基地和一个占地505亩的省级柑橘示范园区,年产名优橘10万吨,其中示范园区亩产3600公斤,亩产值5500多元。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的带动。没有品牌,品质再好的蜜橘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市”。台州临海的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就树立了一个良好典范。名牌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临海蜜橘品质,更提高了临海蜜橘的知名度。
最后,产业化程度不够。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深加工,比如橘肉加工罐头或方便食品,橘皮加工补品或茶饮原料,这样既可扩大销售市场,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该地蜜橘还是以直接食用为主,橘肉和橘皮的深加工极少。直接食用,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影响到蜜橘销售,橘农只能眼睁睁看着好端端的橘子慢慢烂掉,一点退路都没有。
总之,橘农想要达到增产又增收,必须解放思想提高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改良品种,迎合市场需求。作为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橘农走合作化之路,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发展深加工走产业化之路。只有多管齐下,农业才能增产,农民才能增收,农村才能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供销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