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里,父亲常叮嘱:“平时工作压力大,天天坐在办公桌前也不舒服,打打乒乓球,浑身都舒畅。”
已经有几个月没打乒乓球了。周一下班,约了两位同事去打乒乓球,握起球拍,居然有一种亲切感。
想来,我喜欢乒乓球运动,是小学时培养的爱好。记得小学校园的操场上,共有4个用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但并不够用。每天只要放学铃声一响,爱玩乒乓球的同学就会撒腿奔向操场。有时候,为了抢占一个球台,跑得快的同学甚至要趴在台子上,以示“已占领”。可怜那些跑得慢的同学,只能百般央求着一起玩。
那个时候,大家的乒乓球拍都是“简易型”的——让木匠叔叔把木板锯出一个球拍形状,再把表面用刨子推光,能打球就行,并不奢求一定要在上面附一层胶皮。即便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球拍。
水泥乒乓球台也是简易型的。台子中间没有球网,同学们找来一些没有破损的砖头,摆在台子中央,码得整整齐齐。
台子四周总是围满了人。大家叽叽喳喳地争论着上场的顺序、谁的球技臭等等。尽管真正懂球技的人不多,但每个人都乐陶陶地沉醉其中。
上了初中,学校里有了室内乒乓球台,我的球拍也升级成了带胶皮的那种。设备齐全了,一有空闲就和同学去打几场。但不知是因自我悟性不高,还是因没有老师给指点一二,一帮小伙子们的球技,当然也包括我,依旧没有“升级”,维持在“很糟糕”的档次。
毕业后参加工作,玩球的机会少了许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有同事在单位附近打乒乓球,不仅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业余里面的专业水准”,也唤醒了我对打乒乓球的爱好。
现如今,我已经有了两个重量级“球友”。
其中一位,是一位长辈级别的同事。娱乐之间,我向他讨教着各种技术性的打法。得其“真传”,一改多年来的“直拍打法”,开始了“横拍打法”,并感受到了自己的球技在“飙升”。
另一位重量级球友,是我的父亲。
第一次知道父亲年轻时也喜欢打乒乓球,并跟父亲“过招”,是在大一夏天的那个暑假。
那一日,闲在家中的我随父亲到一个亲戚家吃饭。为了消磨饭前的等待时间,亲戚告诉我和父亲,“家里有室内乒乓球台”。
当时,父亲已经有十几年没摸过乒乓球拍了。开始时多少有些生硬,以致于经常会将球挑高,让我逮住了许多个猛扣的机会。扣得父亲不时地嘟囔一句:“这小子,扣得真猛,让人都来不及反应!”
而我则是沉醉于扣球的快感当中,且窃喜着自己的球技比父亲略高一筹。不料,年少轻狂,得意之下失误太多,最终成了父亲的手下败将。
如今难得有空回家陪父亲打球了。电话里,父亲常叮嘱:“平时工作压力大,天天坐在办公桌前也不舒服,打打乒乓球,浑身都舒畅。”
父亲也常说,作为一项全身运动,打乒乓球时需要手指、腕、肘、肩、腰、腿高度协调一致,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可以锻炼全身各关节,增强体质。
但于我而言,它的意义,并不仅如此。它可以健身、可以交友、可以感受亲情,融多种益处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