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根在农村 路在合作

李灵民

  我自幼生长在山西太行山上的一个小山村。童年时代,在我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留下了许多与供销社结缘的故事。

  我们家居住在山西省黎城县浊漳河岸北,从父母亲到我这辈都在供销社工作,我们家与供销社的情结似天津的“大麻花”一样拧绕在一起。打记事起,父母亲都在乡村(不在同一店)分销店当售货员,当时的供销人可是“香饽饽”。那个时候,谁家的亲朋好友在供销社上班,谁家的闺女找对象找到供销社的职工,都是让人羡慕的事。   

  1985年,我也光荣地步入了供销社行列,分配到县社知青商店工作。当天,分得一付货郎担、一辆独轮车,跟着伙计们满载商品,高高兴兴地走乡串户、送货上门去了。一年四季,凭着一双肩膀、一条扁担、一辆小车,翻山越岭往返几十里,把日用品卖掉,再把兑换回的农副产品挑回来。工作的压力、条件以及生存的环境,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特性,感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谛;养就了我一种时时想供销、事事谋供销、处处为供销的工作作风。

  近年来,黎城县供销合作社在总社、省社及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把握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重大机遇,按照“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的目标定位,扎根农村,路在合作。为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年初,县社经多方考察验证,本着自愿报名、单位配合出资的原则招徕人才发展合作社,我自告奋勇与几个农民朋友出资组建了供销合作社科技合作社。

  两个月后,在山西黎城县长宁村,建成了数十个大棚。看着这些平地崛起的大棚,我总是时不时想起我们所有合作社人日夜奔忙、奋战的身影。在那日日夜夜的建设中,我们筹措资金、买钢筋水泥、采购棉被和塑料薄膜,去山东寿光、山西长治请建棚能手、技术员。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终于建成了。

  眼下,在供销合作社下属的科技合作社大棚里,专家们经常为种植户传授科技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在蔬菜大棚里,科技人员为大棚蔬菜栽培培育把脉诊病,针对大棚种植户提出的有关病虫害防治,大棚如何保持温度以及今后的操作方法等技术一一作了详细解答。张专家在场给围观的社员细致热情地讲解西红柿不上色的缘由。西红柿上色不均,与施肥不平衡有关,每亩随水施硼砂2—3斤、硫酸锌5—6斤、硫酸亚铁6—7斤、硫酸锰5—6斤、硫酸镁10斤。最好是在晴天的傍晚喷施,重点喷施番茄叶片的背面。李技术员在隔壁大棚中一问一答回答社员提出的问题,社员刘兵提出室内温度如何掌握,“大棚蔬菜管理的关键是温度管理,白天最好保持在20—25度,夜间保持在8—10度,还要做到常通风、降低温度、湿度……”        

  在另一个连片的蔬菜大棚现场,供销合作社科技合作社社长谷来顺把大棚种植户提出的有关问题一一列出来,让专家门逐一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并现场发放宣传资料。“供销社科技合作社能够发展到今天,多亏合作社不辱使命,服务‘三农’。”76岁的社员王达感动地说。社长谷来顺坦言,充分利用城乡结合网络平台,把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传向农村,把专家、技术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利用桥梁对接,实现了合作社引领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的目标,也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供销合作事业“根在农村、路在合作”的真谛。

  (作者单位:山西省黎城县供销合作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