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实体经济,现在银行确实很努力,不仅减费让利,还在还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付息循环贷款”、“无缝接力贷”等,有效缓解了企业“贷款难”、“还贷难”问题。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诚信缺失,有些企业竟然玩起了“裸贷”游戏。
“裸贷”现象令人关注
戏法一:双重国籍。一有风吹草动,债务人脚底抹油一走了之,债权人只能干瞪眼——打跨国官司时间精力都耗不起。
戏法二:阴阳公司。一套人马两个公司,将好的资产剥离出去,留下一个空壳公司在经营,在对外融资。表面看上去风风光光,一旦倒下,公司只剩皮包骨头。
戏法三:左右互搏。几家公司相互持股,在关联交易控制上打“擦边球”,内部资金往来很随意。可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债权债务纠纷说不清道不明,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处置起来剪不断理还乱。
还有的人更“聪明”,找个闲人当法定代表人“供着”,自己在后面操控,一旦出了事,自己可以推得一干二净。
控制“裸贷”风险需形成合力
一是工商把好登记关。
公司的设立、注销是并不是收取管理费盖章了事。如房地产企业,购房产权有效期60年,而一些房地产公司房子卖完后马上注销。不仅可以轻易地逃税,而且可以从此以后不负责任。试想,那些购房户如日后发现房屋质量有问题,找谁说理去?现在中央对“裸官”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那么工商部门对“裸贷”者是否也要有所限制呢?
二是公安把好出入境关。
有那么多的逃债者能够潇洒地出关扬长而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出入境管理存有漏洞。给群众方便本没有错,但对于欠债不还的“特殊群体”,如能将其“盯住”,一些棘手问题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三是银行把好资金关。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客户,这是银行的本份。以国际贸易融资为例,据说现在这样的外贸交易很吃香,周转很快,交易量惊人,且不纳税,既能给企业产生很大的套利空间,又能给银行带来诱人的保证金,看上去是皆大欢喜。可问题是,企业交易两头在外,看不到贷物进出,只能凭企业提供的海关报单等为证。至于是否买空卖空,有无涉嫌关联交易套取银行资金,政策风险究竟有多大,只能说心中无底。
还要注重第一还款来源。一些银行认为,只要担保企业有实力,贷款企业状况一般也无所谓。至于贷款企业资金销售回笼是否正常,能否凭自己的能力正常还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降低门槛无意中已经埋下了日后的风险,实际上放贷过度对银行和企业都不是好事。担保只是手段,不是代偿的工具,否则会本末倒置。
更要设立风险防火墙。为解决抵押物不足问题,保证贷款成了最主要贷款,而其中互保或变相互保就很普遍。互保本意是为了方便互惠,可一旦经济形势逆转,企业互保、联保就从“保险锁”变成了“导火索”。一家企业出事,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企业心惊肉跳,银行安全不保,地方政府焦头烂额。如光伏行业,曾一度是创新的代名词,地方政府眼里的宠儿。可惜好景不长,受经济不景气拖累和美国“双反”政策制约,一下子进入了冰冻期,有多少企业为此在痛苦中挣扎。所以理性地切断担保链条,别让担保链条越拉越长,对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