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是报社的每位成员对自己最严格的要求。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事,对这一点有着最深的感触:“刚工作时最难的是想尽办法写好,现在最难的则是想尽办法突破自己。”
周五一早,拿到了最新一期的报纸,赶紧打开二版,发现自己的评论被版面编辑定稿前又做了些改动。短短的一篇文章,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得以在读者面前完美呈现。
上一周,网络上有一则“90后大学新生,在淘宝网上将生活费‘出售’给父母,利用支付宝省去转账和异地取款费用”的小消息,这引起了评论版编辑的注意。选题会上,编辑要求我以此为由头写一篇评论。
评论是最见记者功力的体裁,编辑能把这份重任交给我——刚来报社不久的新成员,这让我很是意外。编辑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众人皆知,必须把稿子写到最好,才能满足编辑们挑剔的眼光,一想到这些,我备感压力。
来不及多想,立刻开始为评论寻找一个好的角度。
联想到最近“银行服务”很受关注,在第二轮选题会上,我提出了“以此消息为引子,给银行提建议”的想法。经验丰富的同事们给我敲警钟:“老调子要谈出新思路,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经过一遍遍的否定和肯定,我确定了最终的选题角度。
定标题、搭结构、找论据、润色语言……经过反复地修改,评论初稿终于大功告成。拿着自己努力完成的稿子,我才略略松了一口气。令我高兴的是,平时对稿件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的编辑们,对我的初稿给了不少好评。
然而,得到好评的初稿,依然被严苛的师傅修改出许多小毛病,稿件上布满了蝇头小楷。师傅仔细和我讨论每一处修改内容。她丰富的经验,让我学习到原来评论也可以有很多“变通”之道。同样的观点,在师傅的笔下,脱去了沉闷严肃的“外衣”,变得生动鲜活。
拿着改过的稿子,我走进了主编室。
意外的是,从措辞到逻辑、从标题到论据,主编的批改更细致。主编告诉我,作为行业媒体,要如何站稳立场,成为行业专家,使言论具有公信力。特别是直指行业弊病的评论,更要论述严谨准确,让各方认可。
对比我的初稿,经过严格修改的稿子已经变得文字洗练,立场鲜明。
几轮修改之后,稿件最终审核通过了,本可以松口气的我拿着主编签字后的稿子,对比编辑们一次一次的修改,反而不再满意自己。我想要更加精益求精,希望论据更充分、论证更有力。稍稍放松的心,又一次紧了起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第二天早上,带着新的想法和修改思路,我又一次走进了主编室……
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是报社的每位成员对自己最严格的要求。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事,对这一点有着最深的感触:“刚工作时最难的是想尽办法写好,现在最难的则是想尽办法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