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职业风险也高于其他行业。面对着日益增长的业绩指标,银行员工工作压力比起其他行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能不能承受与疏解,关键在于面对压力时,个人的心态与应对的方法。如何用一种妥善的方式、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值得思索。
“我现在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一位分管案件防控的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向记者描述他的工作状态时,多次提到的一句话。
金融高管,一个看似光芒四射的身份,却因为身处风险的边缘,常常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
高处之寒
“接着干?还是不干了?”每年年初完成上一年的贷款回收工作后,这道选择题就会在李伊的心中打架。
李伊在一家农村信用社工作。跟信贷业务打了三十年多年的交道,现在已经晋升为联社在这个镇上网点的负责人。在两层的网点办公楼里,二楼一个宽敞的办公室是她的位置。论权力,一个信用社主任,加上信贷员,顶多也就是管着手下那么一二十个人。但是论影响,镇上下辖的21个村、7000多家农户却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她的。
“接着干吧!你在银行工作,能够拿到比一般人高的工资,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也都认识你,走在路上多有面子!”李伊的丈夫建议。
但是,这一位置所需承受的压力,只有李伊更为清楚:整个网点一年发放上亿元的贷款,都是两千三千、一万两万的额度,只要是一笔没收回来,无论是手下哪个员工放的,她都要负责,都要面临着被问责的风险。一年365天,“提心吊胆”这个形容词会有360天伴随着她,“要保证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最怕晚上会有电话响。”
风险大、责任大、压力大。在银行工作,像李伊这种“压力三大”的人,并不在少数。
“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在为金融管理人员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带去了很多压力。”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例如,高管问责制,如果因信贷等问题使得普通投资人和客户蒙受损失,银行必须履行卖者有责的义务,尤其是银行的高管人员。
严厉的问责之下,也让许多在金融界“戎马一生”的银行高管的职业生涯,在即将结束之时,被涂上极为黯淡的一笔。
今年年中,因发放的四五千万元贷款未追回来,南方某县农商行高管直接被“下课”。在此之前,这位被“下课”的高管曾带领着一班人马让这个小银行从“洼地”中崛起,业务经营也是连续多年领跑全省;为了这个小银行的发展,他曾有过凌晨两点休息、七点到单位开早会的拼命记录。
但极为可能的是,这一切,从此也再无人过问了。
“这并不奇怪,”某农商银行副行长张义说,“按照我们省里的规定,要是贷款出问题,我们那可是要‘问责三级’,从信贷员到行长,全下!”
张义在信贷口也算是一员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将,但金融行业所特有的高风险性,还是让他的大脑中时刻紧绷着一根弦。他说,“我只负责大额贷款的审批,但如果小额贷款的到期回收率不达标,我也是要么得接受行政处分,要么被罚款。”
自我解压
在金融行业这种因高风险而生的高压力下,很多人会出现相应的“高压症”。例如,张义就告诉记者,他刚40岁,就患有痛风、心脏病;赶上收贷款旺季会失眠,基本持续时间为半年;回家不爱说话,影响家庭和谐……
但是,这种高压之症状也并非无“化解之方”。例如,常年处于“高压”状态下的河南省长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卫龙奎就独有三招“排解之道”。
“梳理掌控风险的技能,树立信心。”卫龙奎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对工作提出合理的期望。要时常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再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计划的提高。农信社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也并非不可控。只要拥有了掌控风险的技能,工作起来才可能信心十足,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应该制定计划,化整为零。”卫龙奎说,他会把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区分和排队,急的事情优先完成,重要的事情分配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尽量改变拖延的坏习惯,可以列出时间计划表,灵活调整工作节奏;还可以将列出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安排在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也可以在自己长时间工作感到疲劳的时候,进行一些“松散的休息”。通过这些节奏的控制,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缓解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厌烦情绪。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掌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告诉记者,白天繁重的工作,有时几乎无暇顾及家庭。事实上,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需要长期奋斗经营。要经常告诫自己:从容一点,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进程上,照顾一下家庭的需要,两者兼顾,反而会有双赢的惊喜。有时实在无暇顾及家庭,就勤于家人沟通,认真取舍,合理分配精力、时间,使工作和生活实现“共赢”。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要学会妥善应对工作带来的压力,才不会丢掉幸福。”卫龙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