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精神”是一种执著无私、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是农村金融机构60年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优良作风和真实写照。依靠这种精神,农信社和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并有了今天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但是在当代,“背包精神”正在逐渐丢失。有一部分人,在业务拓展上“弃农投城”,忘记了农信社的发展之基在农村;在客户选择上“抓大弃小”,无视做小做精的经营策略;在发放贷款时通过“办公室调查”,放弃深入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在贷款营销时“坐等客户上门”,违背了主动出击的营销理念……重拾“背包精神”,在当前无论对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拾“背包精神”是做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多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同时,也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农村信用环境。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也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信用村镇和诚信农民,需要我们重拾“背包精神”,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送到千家万户。这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与“三农”间的感情,更利于培养和营造农村地区诚实守信的氛围,对于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意义重大。
第二,重拾“背包精神”是巩固农村阵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邮储银行定位“三农”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样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我们点多面广、深入农村的传统优势,通过重拾“背包精神”,了解客户信息,宣传金融业务,不仅能有效地稳固自身的客户群体,还能增加拓展新客户的机会,在新客户的培养上抢占先机。
第三,重拾“背包精神”是加快业务发展,化解不良贷款的需要。
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存在业务种类偏少、服务手段单一等问题,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要发展,就必然要以业务的拓展为基础。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还要靠优质的服务来弥补产品功能上的不足。
第四,重拾“背包精神”,深入农村一线,全面掌握不良贷款信息,为打赢清收“攻艰战”创造条件,是解决不良贷款清收难的有效途径。
“背包精神”之所以在农村受到欢迎,就在于老一代的信贷人员在走访客户和业务办理中,与老百姓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这个层面上说,重拾“背包精神”,有助于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