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历史,曾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人类迁徙,分别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时期,皆因战乱所致。如今的中国,虽处在和平岁月,但是“迁徙”活跃不减,而这是由地区发展不均衡引起的。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始,这样的迁徙每年都会展开,时间大约持续40天,每年发生时间较为固定,规模庞大,人口高达近20亿。这一被世界都关注的“盛况”,就是春运。
2014年的回乡风景从1月初就开始频发于北京的街道旁、公交车上、地铁里、机场和火车站中。这些人中有农民、有学生、有上班族,他们坐大巴、坐火车或乘飞机,北京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北上”、是“南下”、或是“东移”。这个迁移大团体的成分很多元化,但他们的目标却又很一致——和亲人团聚。
笔者上下班要路过北京西站,这一站总有很多人拎着行李踉踉跄跄下车,又会有很多人提着箱包磕磕绊绊地挤上,春节前人潮更加澎湃。春节前某一天,我照旧坐公交车回家,前排坐了一个四口之家,爸爸领着一个约5、6岁的小男孩,妈妈抱着一个1、2岁的小家伙。他们的座位前堆满了行李,有一个因为装得太满,撑坏了拉链,于是用绳子绑了好几圈。途中,妈妈接了一个电话,从她的回答不难猜到这是家里人打来的,在通话过程中,妈妈还打开临在脚下的大布袋,一边翻着里面的东西一边念给电话那一旁,偶尔还乐出几声,看样子是给家人带的礼物。快到站的时候,妈妈叫醒小孩子让他骑在爸爸肩上,自己背上双肩包,拎个两个包再抓住大儿子的手,爸爸拖着两个最大的箱子,高喊着“师傅多等会”,歪斜地挤过人流,热热闹闹地下车了。
在异地打拼的生活不容易,再带上年幼的孩子,这其中有太多的坚忍。我从车窗望着这一家人,他们慢慢地走进熙熙攘攘的西客站大广场,湮没在和他们一样的人群中。广场上的箱包各式各样,有拉杆箱,有编织袋,有皮面的,有布料的,但无论生活给了你怎样的行囊,无论它漂泊到多远的地方,或许家中的大衣柜顶,是它最喜欢停泊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大发展活络了跨省间、城市间、城乡间的人员、资源配置,更多的人怀揣着抱负理想离开家乡寻找适合培育未来的土壤。虽然身在异地,但那份亲情却没有松动。对团圆的向往,时刻提醒着游子们“出门多远也要回家”,尽管买票很难,提携重物很辛苦,路途遥远心难耐。心中沉积着拼搏一年的辛劳,有的早已化成泪和汗盈盈一大盆,还有的炼成石头深埋最底处。而一旦背起回家的行囊,一切负担倒空,满心只待亲情的注入。
随着春节的结束,离乡返京的浪潮又被掀起,春运接近尾声。“北漂”的人们又回到了奋斗的岗位,在与同事说笑间迎来新的一年。短暂七天的亲情充电不足以充满未来一年的思乡之情,那么请让努力而积极的生活填补上蕴含无限丰富的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