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农村信用社实行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制度以来,各级行社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的县级行社目前还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是重比例轻细查。根据有关规定,每年县级行社开展的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对象包括:基层农信社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从事财会、信贷、储蓄、风险、计算机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由于审计面要求在当年内达到100%,并且必须在被审计人员强制休假期间内完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因此,有的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比例,仅找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1至2名同事进行调查座谈笔录,或者审计内容残缺不全。
另一方面是先上岗后审计。农信社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规定,必须坚持“先移交后离岗,先稽核后上岗”的原则。但是,因有些县级行社的人事部门将许多重要岗位员工集中安排在同一段时间内强制休假,而审计部门一时组织不了这么多相应的审计人员,往往会出现有的重要岗位员工已结束休假、重新上岗,审计部门还未审计或正在审计的逆程序现象。
显然,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信社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质量,不利于发挥其防案控险的应有作用。对此,基层农信社目前应进一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审计人员开展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要坚持从查阅会计凭证、信贷档案等相关书面证明资料入手;审计检查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抽查法或详查法,并根据审计需要,严格核对账款、账表、账据、账实等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要善于从事后监督中心对全辖柜员每笔业务检查记录等相关资料,找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以此为线索作进一步稽查,并对已查处的违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再核查,从而提高其审计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县级行社还要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岗位性质采用不同的审计分析方法。由于财会、信贷、储蓄、风险、计算机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前台操作人员,应以定量分析为主;基层行社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财会、信贷、储蓄、风险、计算机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主要是后台管理人员,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当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并不是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要有机结合。
基层农信社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县级行社统筹协调人事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密切配合工作,避免发生“两张皮”现象。人事部门每年年底编制次年全辖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计划,以及当年安排各个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的人员和时间,均要事先征求审计部门的工作意见,以便审计部门对重要岗位员工强制休假审计工作早准备、早安排,确保该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