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对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最难得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样难得的机遇,最重要的就是要紧密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实际,按照中央的改革要求和农民的希望,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拿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从根本上讲,是解决“不适应”问题,即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能力、服务水平、经济实力不适应“三农”工作需要的问题。不适应“三农”的需要,就不符合中央和政府的需要。解决“不适应”问题,就是要通过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更好更快地发展,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政府和“三农”满意了,我们的改革才算达到目的了。
一是要加强联合社的建设。联合社在供销合作社系统中处于屋顶的位置,发挥着灯塔的作用。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协会、事业单位等早就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游泳了,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市场化的,协会基本也都是按照市场规则为会员企业服务。但各级联合社是在岸上的,要为在大海里游泳的企业、协会及基层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如果没有这个灯塔,我们的协会、企业就和社会上的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就没有了与政府的有效连接,为农服务的优势、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就不会受到重视。所以,现阶段联合社在党和政府的地位不仅不应被削弱,而且要不断增强。我们不仅要跟农民的关系越来越近,跟政府的关系也要越来越近,真正把政府关心的问题和农民关心的问题贯通起来。
二是应把县、乡、基供销合作社建设作为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现在上面的联合社级别地位高,为“三农”服务喊得很响;基层的建设却很薄弱,服务也不到位。只有把基层建设搞扎实了,为农服务水平提高了,供销合作社才能真正得到肯定,为农服务的形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强化县乡基供销合作社建设要在改革文件中突出出来,而且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去推动落实。
在干部配备上,一定要选择有热情、热爱供销合作社的人去做。可以考虑把各级供销合作社机关乃至企业的人才派到下面去。地市以上的供销合作社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有很多到不了基层,很多好思路都出不了城、出不了楼、出不了办公室、会议室就被消磨掉了。通过抽调或者自愿报名等形式把人才派下去,把基层建设从人才队伍、组织建设上加强起来,使中央的改革精神及各级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措施在基层真正得到落实。
要建立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企业投入、财政支持、个人入股以及社会捐助等,做成真正的混合所有制,按照市场规则、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去运作和发展,真正用于支持为农服务的供销合作社事业。
要扎根基层发展供销合作社的农村金融服务。要把重点放在县及以下的基层,从最基层的资金互助开始搞,不需要太严苛的审批,逐步做出规模和档次。台湾及日韩农协的农村金融服务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要做好基层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基层的发展不是一个点的发展,要融入到系统的网络中,与龙头企业的对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龙头企业能够帮助基层社更好地对接大市场,基层社也可以帮助企业销售服务和产品。
要与村两委密切合作建立乡村综合服务设施。在县和县以下搞村镇综合体,一定要和村两委密切合作,把基层的行政力量和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结合起来。山东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只要村两委愿意合作,我们就应该努力争取。综合服务社不仅是买卖的场所,也包括生活服务、信息聚集、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与基层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系统网络要注意引入互联网等手段,使供销合作社线上线下的优势充分结合。
三是着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全系统有几百家大型批发市场,但多数市场股权结构复杂,相当一部分实际已由个人控制,供销合作社对它们的影响力、控制力不大。要积极争取金融和财政的支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增强对批发市场的控制力,形成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四是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要通过产权、业务等合作推进联合发展吗,快速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基层的对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带动全系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