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业态目前是商业地产中的热门话题。如果缺失这块“人气磁石”,就好像缺少了核心卖点。尤其是区域性和社区型商业项目,更是将儿童业态奉为“座上宾”。但究竟不同类型的商业项目适合引进哪种儿童产品呢?
定位和细分群体特征
儿童业态被热捧,主要是拉动循环消费,带来多元化业态的组合需求,如有些儿童商户要求与女性主题、健康生活业态做搭配,这都是衍生出来的商业价值。
由于消防规范,儿童业态不能设置在三层以上,而三层以上又往往是客群较难导入的区域,所以可以围绕儿童业态在三层进行主题打造,形成低区向高区导入的业态转换层。故儿童主题层往往在内装设计上要有特色,比如有儿童专属的母婴室,这种场所感的打造远比单纯商品的销售有体验感。
儿童业态从横向来说,可分为儿童零售类、儿童餐饮类、儿童娱乐类、儿童拓展类、儿童教育类等;在此大项分类下还有纵向的细分,如早教培训、大型游艺、角色体验、主题公园等。从年龄上更是可以细分,从0~3岁,3~6岁,6~12岁,通过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等进行产品的研发。
运营与评估是成败关键
儿童业态普遍租金承付能力有限、回报周期长,有些还有特殊的要求,如层高、挑空、内装等,因此定质、定向、定量的引入是关键。
一般而言,儿童业态的占比不能过高,在一个以家庭型消费为主的购物中心中,儿童业态的占比不应超过15%,并应该与其他业态做好组合搭配,形成合理循环互动。
很多的儿童业态的经营是通过经营型活动和空间利用来达成的。如近期沪上大热的多啦A梦展、正大的斜坡大平层上公共空间打造儿童小剧场表演等,不仅带动人气,还能增加经营性收益。
还有一些儿童品牌,采取与开发商合作开发而非纯付租金的模式,评估这类产品对商场人气带动作用、缩短培养期作用。如华润五彩城的Snoopy公园,是开发商独立投资的产品,运营方式是在商场内单笔消费满200元可入园游玩,可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它的吸客能力带动整个商场的人气。
三大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的儿童业态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如经销商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专项的设计接口。但随着市场成熟化运作,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未来可见的趋势有以下三点。
第一,主题化儿童产品线逐步显现。商户研发自己的主题和多条产品线,进入大型区域型商业中心或者社区型商业。如大型角色体验的商家星期八小镇为进入小型社区商业开发的专属产品线——星期八乐园。
第二,互动型内容的增加。儿童业态的开发不仅要满足儿童使用者本身的需求,更需要父母、家人的参与和互动,不能单纯将其作为一个功能型产品考虑,而是要当成一个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去研究开发。
第三,跨界发展。如娱乐业与儿童业态的跨界(影视作品的衍生产品);食品与餐饮业态的跨界,很多针对孩子的家庭型餐饮业态应运而生(芭迪熊儿童主题餐厅等);文化界的跨界,(如西西弗书店开创的儿童阅读体验馆等)。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