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国性平台模式
全国性平台模式的优势
全国性平台模式的体系建立与运作成本较低。延续既有农信社自下而上组成模式,在已有省级联社、农商行、控股公司基础上,由省级单位加入组成。全国性平台以“指导、协调、服务”为宗旨,弱化管理职能,制定整体战略,强化制度设计,全面防控风险,推动健康发展。
全国性平台可以发挥行业代言人作用。可以起到联络、协调各基层农信社之间及其与监管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可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全国性平台的成立,本身是农信社行业形象建设的一种重大突破,可以统一组织行业宣传,统一树立农信社部门的行业形象。
有利于国家支农目标的实现。“无农不稳”,农业的基础地位难以撼动,而全国性平台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把握农信社资金投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支撑“三农”经济发展。
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农信社行业的业务发展和机构治理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安排的系统化、行业公共服务的集中化、发展手段的科学化,进而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接受与信赖。同业间以会员形成的自律组织,在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反不正当竞争、维护行业权益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农信社行业金融创新的深入。全国性平台具有统一性、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在对于政府政策的领悟、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世界市场趋势的跟踪、市场信息的采集等方面,可以发挥“联合舰队”的作用,无疑具有显著的优势。
全国性平台模式的劣势
全国性平台属于社团组织,不是行政机构,需要在监管部门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随着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也可能越来越突出,如何协调农信社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机制、维护行业利益,对于一个社团组织,是有难度的。
农信社领域,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全国独立法人机构数量众多,行业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全国性平台自身能力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全国性平台要较好地发挥作用,需要行业清算体系、行业保险体系、行业审计监督体系等配套体系的配合,而我国,其他体系有其自身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因此,全国性平台的作用怎么优化,也需要更深入探索。
路径选择适应条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深化农信社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结合肖四如观点,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是否有利于农信社更好地定位信贷弱势群体,是否有利于农信社实现财务可持续性,是否有利于农信社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理论上说,农信社改革是否成功,其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信社的金融服务供给与农村实际的金融需求是否相匹配,二是农信社体制的财务状况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农信社改革的模式各有利弊,不能盲目判断哪一种最有利于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在进行改革模式选择时,应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的改革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改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信社改革的效用,促进农信社自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