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位于重庆市生态涵养区域,人口168万,常年外出务工约80万人,是典型的劳务大县。农村留守在家主要为老年、小孩和学生。从事生产的年龄结构老化,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人口梯度转移及城镇化过程中,田地撂荒现象越发突出,农民增收挑战日增。
如何在保持生态涵养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开县供销合作社以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为宗旨,创新思维,探索实践,按照县委制定的特色、绿色发展战略,在农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领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生产,合作经营。专业社成员以生产要素“作价入股、保低分红、返聘用工、规模发展”为基本运作模式,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以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四大形式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助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和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截至7月,全县累计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462个,其中新型股份合作社318个,全国示范社8个、市级示范社19个、县级示范社30个。注册商标76个、无公害认证农产品3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规模集中土地4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约20%。
在发展专业合作社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宣传发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协调部门、乡镇(街道),开展指导、协调、扶持、服务。按照“建一个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要求,规范发展,打造典型,以点带面。
临江镇毛垭村圣霞猕猴桃专业合作社,2012年6月注册成立,入社成员108户,其中农户106户,以土地每亩3000元折价入股,共集中土地450亩,标准化种植优质猕猴桃,实行统一生产、管理、储存、销售,与超市、市内外市场、加工厂进行了对接,产品供不应求,平均每公斤销售价达到60元,比传统农作物亩产值高15倍以上。入社农户实行二次分红:第一次土地保低分红每亩450元,第二次按经营利润按股分红。合作社2014年二次分红22万元,2015年预计可分红30万元。入社农户有劳动能力的参加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每个工作日劳动报酬50元。该村建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后,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高,专业社与入社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避免土地荒芜、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保持了生态涵养。
供销合作社在探索实践中,采取“项目扶持、制度建设、人才培育、部门联动、品牌打造、效益提升”六大措施推动工作,开展产、加、储、销全程服务:一是以项目形式支持专业社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包装,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二是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三是组织种植业、养殖业农民到县内外参加科技培训,提高生产力水平;四是争取政府支持,协调涉农工作、服务部门按职责统一行动,合力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营运;五是按行政区域组建多支农机、农耕专业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有偿服务,解决劳动效率和劳动力不足问题;六是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对接农贸市场、超市,探索开展电子商务,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畅通物流;七是组建行业协会,以协会为抓手,统一生产、管理、储藏和销售,并建立行业信息平台,掌握市场主动,避免盲目生产。
实践证明,在农村发展专业合作社,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城市资源下乡、加快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以高品质的绿色、特色产业开展生产合作、发展农村经济、涵养生态,是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也是农民在现实条件下增收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