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9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见物见人 全面提高居民素质
——关于回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赵洪涛

     仁和镇位于北京市顺义城区中心,地处临空经济功能核心区、顺义新城核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与首都国际机场零距离对接,镇域面积5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近几年,仁和镇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23个村已有17个村完成拆迁,其中13个村已经回迁,老百姓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有部分“新市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相对落后,很难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几年来,仁和镇从发展要“见物见人”的高度、从全面提高回迁社区居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持续抓好回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文明创建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制度营造氛围。从经济、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回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地区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更新制发《中共仁和地区委员会关于村级工作考核的办法》,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分值,进一步规范回迁社区管理。通过建立镇村干部入户走访制度、村干部与群众“联系卡”制度、党团志愿服务进社区制度、基层文化团队考核办法等,不断探索回迁社区管理好举措,提升回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识。二是环境营造氛围。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大力推动回迁社区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回迁社区环境检查力度,引导回迁居民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投资修建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仁和文体广场,并利用文体广场打造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方便群众活动娱乐,直接惠及周边7个小区、约3万名群众,让回迁居民逐步走进城市生活。

    二、文明实践活动日益丰富

    仁和镇探索出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引导模式,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在回迁社区开发适情适景的实践活动载体,促进文化活动在回迁社区开展。一是强化与文化艺术名家共融。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北京群众艺术馆共建,深入基层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活动。另外,现有一批名家落户仁和,这些名家在社区内举办各种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展,把高雅的艺术、高品质文化带到仁和,为回迁社区营造时尚、高品质的文化氛围。二是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建立考核奖励制度,通过擂台比武大力培养发展文化团队,仁和镇的群众文化特色团队由最初的10余支,发展到现在的56支,受众增至近万人。通过三届仁和特色文化品牌团队擂台赛的成功举办,许多基层文化团队逐步崭露头角,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例如,塔河村的女子龙狮舞艺术团曾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演出,接受国家领导人点睛,平各庄村威风锣鼓队参加了北京市环京自行车赛演出;复兴村龙舟队已经连续四年斩获北京市端午龙舟大赛双项冠军,这些群众参与率极高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回迁居民的精神生活,凝聚了党心民心,加快推进回迁村民向市民转变。

    三、文明素质教育阵地日益健全

    在城市化进程中,仁和镇坚持素质教育跟着走,教育阵地跟着建。一是市民学校搬进回迁社区。以促进回迁村民市民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让八大方面教育活动在回迁社区落地开花。结合社区实际,围绕居民需要,开设健康生活、文明礼仪、安全出行等主题讲座,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四讲,下半年计划开展8次。二是书画体验教室立足回迁社区。在顺义区争创学习型城市示范区背景下,仁和镇社区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为陶家坟村建成“书画体验教室”,大力鼓舞了社区居民变身城市新市民的信心。陶家坟村充分利用书画体验教室,结合本村实际,开设每月一课,内容涉及居家健康、交通安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该活动深受回迁居民欢迎。三是社区图书馆服务回迁社区。将拆迁之前的“益民书屋”升级为顺义图书馆社区分馆,并配置电脑,方便社区居民网上借阅。号召回迁社区的村党支部为图书馆配置桌椅,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借新书购新书,吸引回迁居民来馆阅读,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风尚。

    四、文明创建机制日臻完善

    根据社区实际,各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新风尚。建立“文明楼院”“文明单元”“文明家庭”“书香家庭”评比长效机制。建立楼长包楼、格长包片制度等,在回迁过渡阶段牵线搭桥,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今年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考察,评选出22户书香家庭及个人,并通过宣讲、座谈会等形式让回迁居民相互推荐好书、交流读书好方法,营造人人读书浓厚氛围。陶家坟村通过楼长包楼制度,杜绝了楼道摆满生活用具、蔬菜、垃圾的现象,呈现了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党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