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普惠金融的政策推动,为满足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建设推进“小区金融”成为大势所趋。实践表明,发展社区银行对促进中小企业在农村地区融资、完善和优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服务功能、延伸金融服务链条、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稳健地推进社区银行的发展已成为金融服务的全新课题。
发挥社区银行优势
赢得生存发展空间
社区银行与大型银行相比,有明显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是社区银行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前提。因社区银行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这个特点决定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会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以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社区银行的员工逐步融入到社区生活,熟悉本地市场客户,对目标客户了解更加深入,在办理信贷业务时能充分考虑客户的性格特征、家族历史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个性化因素,为客户提供迅速、周到且个性化的、适应当地消费特征的综合服务,从而提高其对银行的忠诚度。
与此同时,因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主要以零售业务为主,通过丰富小微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借记卡服务,利用好自动柜员机和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在开展金融服务时,通过不断创新,开展信托、保险、证券、咨询等新业务,把营业大厅办成客户活动交流信息的场所,以相对低廉的服务费用满足社区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只要把这些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社区银行才会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统筹协调各方资源
推进社区银行发展
社区银行的发展,通常有“新设”和“改造”两个途径可供选择。
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风险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的轨道。目前,农信社的改革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改革方向已被重新界定为社区银行。但不可否认,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侧重于“互助合作”的合作金融的需要。因此,在国家“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社区信用社发展的成功经验,农信社改革为社区银行,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起民办的社区信用合作社。同时,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让具有制度优势、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交易速度优势的民间借贷走上正轨,也可间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后的牌照申领问题。
通过新建中小型股份商业银行的方式把民营资本引入银行业。新建社区银行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规范运作法人治理,资本充足、产权清晰、结构良好,成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现代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在金融服务逐步市场化的推动下,加上银行业改革转型的内在动力,通过建立社区银行,将民营资本引入银行业,无疑给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注入了新力量,实现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来激活和带动存量改革之目的。
全面完善监管架构
促进社区银行发展
根据银监会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以及发达国家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无论是通过新建还是改造方式成立社区银行,都应该实行股份制,并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建设、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实现自我约束。但社区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定位上的本质区别,其基本定位是向当地中小企业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为了保证让在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振兴区域经济,所以不能设立跨区的社区银行,最好以县市为单位,并要构建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架构,保障社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在法律层面要为社区银行监管架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相关法规必须明确规定社区银行的设立目标就是为当地社区服务,对社区融资比例要与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存款保险等制度的落实、破产清算办法等方面,都应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规定。
要完善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政府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的作用。为提高监管效率,政府监管部门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应侧重于对其内控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并将有关评价结果及时披露。由于社区银行承担了促进社区融资、服务社区的部分政策功能,应享受一些政策优惠,还应注重对社区银行的合规性监管,对社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评级,并据此在准入管理、政策优惠方面实行区别对待。此外,为了弥补政府监管主体的局限性,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强化它们参与社区银行监管的责任,尽其微观层面上的风险揭示义务。
在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社区银行所提供的有针对性私人订制服务以及综合金融消费服务,将成为中小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有力的利器之一。积极稳健地推进社区银行发展,不但可以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还可以正确合理地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理财等观念,对振兴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将有深远影响。